网站首页  >   党建工会  >   党建工作  >   文章内容
党建工会
2020年吴凌娇学习心得
发布日期:2021-01-07   浏览次数:

从师徳规范谈教师的三种境界:教书匠 能师 人师


    前不久,学校开展了“师德师风”讨论月活动。活动中,老师们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气氛热烈。通过这次的学习,我也颇有感触,下面就师德规范的要求谈谈当前教师的角色转换:教书匠--能师--人师。

     任何一门课程的授课效应和教育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的素质决定的,教师素质乃教育之本;不提高教师素质,素质教育只能徒托空台。教师如果仅会传授知识,只能算作教书匠。教师应当以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以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这便是名师、人师与教书匠的根本区别。素质教育召唤着名师和人师。


教书匠—灌输型教师

教书匠的特点是,比学生先知道某方面的知识或比学生懂得更多的知识,这种知识属记忆之学。他所能做到的就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从教师自身角度来说,其所传授的知识可分为假知和真知。假知和真知不是哲学意义上的谬误和真理,而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分类。按照心理学的观点.所谓传授知识,是指教师对所教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没有完全吃透和内化教学内容,表现为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来讲授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就是典型的照本宣科。实践证明,教师传授假知是导致学生机械学习的直接原因。机械学习的特点是:机械模仿、不求甚解、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唯书唯师。通过这种学习,学生得到的只是一大堆机械的、孤立的知识。所谓传授真知,是指教师对所教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即教师理解、消化了教学内容,并达到了熟练的地步,可谓成竹在胸,但却是"匠气有余,灵气不足"。因为熟练可以靠简单的重复而获得,只需时间和力气,无需更多的智慧。这种熟练只是一种按部就班的运作,它不仅没有升华为熟能生巧的境界,反倒使教师因为思维一次又一次在旧有的轨道上运行而导致教学能力的退化,致使教学变成为一种形式上的教,这种教学的特点是:重知识,轻能力;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获得知识本身,轻获得知识的方法。其结果最多只能是学生对教材获得封闭性理解,即就事论事的简单理解。

       如果说传授假知的课堂教学的特点是生硬呆板,那么传授真知的课堂教学的特点便是熟练、顺当。控缩型教师唯上、唯书、唯教参,缺乏主见和创新精神,课堂教学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上课的注意中心都是知识。目前绝大多数的教师属知识型教师,其形成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其客观原因


能师—智慧型教师

    能师,即智慧型的教师。其特点是术业有专攻,对学术、专业有专门的研究,不仅有学问,而且具有教育智慧。正因为拥有智慧,他才能真正做到启迪学生的智慧(智慧属个性范畴,只能启迪,而不能直接传授)。能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会经常地、时不时地冒出智慧的火花,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捂,从而逐步地提高悟性,增长智慧,变得越来越聪明。教育智慧火花的闪现主要表现在吃透教学内容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方面。

    吃透教学内容表现为:

1、深刻

    表现在能够独立钻研、分析教材,编写意图吃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内涵。只有深入,才能浅出。把教材钻得深,道理就透彻,讲起课来就简单明了,讲在点子上,正所谓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这是一种智慧、一种功夫、一种水平、一种境界,它决不是把教学简单化了,而是艺术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教书匠常常就不是把课上简单,而是上复杂了,把学生弄得无所适从。

    2.独到

    独到者,独具慧眼也。能师对教材常常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其课如同一首诗、一幅画面,学生听这样的课就象是在独享一片风景;从心理学角度说,独到见解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之一是首创性。首创性只承认第一而无视第二,它拒绝雷同和模仿。特点之二是独创性。独创性是思维最宝贵的品质,任何新见解、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都是独创性思维的产物。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

    3广博

    广博者,知识广阔博大也。能师不仅是某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五洲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他都有所涉猎。这样,讲起课来就会纵谈古今,横述东西,左右逢源,随手拾来,旁征博引,妙趣横生。使学生如同进入一个辽阔、纯净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识王国,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陶醉,从而收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在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方面,表现为:

    1.启发

    启发是有条件的。就事论事、照本宣科,是谈不上启发的。只有当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独到见解,并对自己要讲的一切都烂熟于心,确信无疑,他在课堂上才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循善诱,从而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磁"性与魅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启发的最高境界是灵性启迪悟性。富有灵性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然后或抛砖引玉,或画龙点睛,或点拨指积,或目示点头,或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领神会,如人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2.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人一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任凭事先如何周密地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师生对抗。面对偶然性问题和突发的意外情况,富有教育智慧和机智的教师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从而机动灵活地加以处理。教育机智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其要诀是避其锋芒,欲扬先抑,欲进先退,变换角度,以智取胜。表现在语言艺术上则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正话反说,严话宽说。

    3.绝招

    能师常常身怀绝招,其绝招是教学特长中的特长,是对某种教学技艺精益求精、千锤百炼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甚至望而生畏、无人相匹的境界。如有的教师上数学课从不需要圆规、三角板,但画出的几何图形精准无误;有的教师能根据课文的叙述,在黑板上信手挥来,再现课文优美意境,令学生十分惊叹;有的教师以一笔潇洒流畅、秀丽多姿的板书,使学生羡慕不已;有的教师幽默风趣、妙语联珠,常引得学生忍俊不禁,让学生在轻快的气氛中领悟深刻的哲理,步入知识的殿堂。能师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呢?能师乃是其敬业、乐业的结晶,是其长期不断追求和自觉探索的结果。

办好一所学校,关键在于拥有一批能师,正像一个剧团要有名角一样。只有这样,学校才会有吸引力。没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办出自己特色,都将是一句空话。


人师--教师的最高境界

    古语曰:"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人师是教师修养的最高境界,不仅教书,而且育人,以其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深刻且久远。人师本身就是一部非常生动、丰富、深刻的活生生的教科书,一个具有巨大教育力量的榜样。人师达到了高于并超越教材的境界,能够给学生远比教材多得多的东西。人师对学生的心理了如指掌,能够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忘,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以高度娴熟的教学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出神人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人师能在教学实践中用自己高尚的思想品格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品格,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陶冶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灵魂铸造学生的灵魂,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人师的教学已经进人最高的境界--不教之教。不教之教就其内容而言,教的不是书本里现成的事实知识,而是无法物化在书本中的一种人生智慧。人生智慧是一种心灵的彻悟,是一种有美感体验的豁然洞见。学生一旦获得了人生智慧,其对学问和人生就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和深层的把握,生存境界就会更加祟高。相对而言,事实知识是"硬性"的,人生智慧是“软性”的,这种软性的东西无法通过言传口授、耳提面命,更无法"手把手"教出来。不教之教的最大特点是返璞归真,它没有明确的教育组织、没明确的教学环节,它抽象不出一种大家都能效仿的普遍的模式。人们或许要问,这种教育实现的机制是什么?又怎么进行呢?笔者以为,可通过如以下教育来进行和实现:

     1.以身作则

     人师本身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一个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人师榜样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这种教育力量是以直觉的、形象的、具体的形式非常自然地作用于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

     2.交流对话

     人师从不以教者自居,而总是以一个参与者的身分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中,师与生处于平等地位,双方都积极地自由思考、想象和创造,教师将知识中的思想、真理、价值、意义、精神等内涵通过语言(书面语言、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则能直观地把握,以此获得教育。这种对话能使学生感受到一种新的精神境界,其主体精神得到发挥。

     3.自我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真谛。不教之教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是在自我教育过程中接受教师的教育,正因为有其自我教育作基础,教师的教育才是高层次、高水平的,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教育的过程。因为教化心灵的职业对自己心灵的教化具有反弹之力,开凿"知泉"的工程对自己"知泉"的开凿具有渗透之功。这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人格,简言之即德。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历来强调以德取人、失德弃人。就个人而言,以德为重,应是做人的根本。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特别强调人格的重要性,这也正是人师的可贵之处。如果说能师是教师群体中的佼佼者,那么人师便是教师群体中的精英。人师的学识、智慧、人格象花的芬芳,酒的醇香;掩不了封不住,幽香四溢,令人回味悠长。

人师兼备教育实践家与教育理论家双重角色的优秀素质。作为实践家,他们躬行实践,始终活跃在教学改革的实验田中,对教育教学进行最真实最有创造性的变革,从而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作为理论家,他们思想深刻,勤奋耕耘,著书立说,在理论上有突出的建树。理论既是实践的结晶,又是实践的指南。人师不仅是教育界的典范,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先进分子。社会变革和教育发展期待和召唤着更多的人师。

纯粹的教书匠、绝对的能师、完全的人师都是少有的。在教育这块沃土上,传授假知的要朝传授真知的方向努力;传授真知的要朝能师方向努力,把传授知识和启迪智慧统一起来;能师还要进一步朝人师方向进取,把教书与育人在高层次上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不是一句空话。